妈祖动态

胶东半岛妈祖文化遗存述略

来源:网络收集    编辑发布:妈祖弟子


  妈祖传说及妈祖信仰

  妈祖是中国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,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传说,始于北宋时期的湄洲屿。妈 祖本名林默,通晓天文熟习水性,曾救起无数渔民。妈祖的一生虽短暂,但她见义勇为、扶危济 困、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,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。人们希望通过祭 祀妈祖,将妈祖的慈悲博爱、扶弱济贫的精神和行善尽孝的观念发扬光大。因此妈祖精神是中华 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。

  由于民间广泛信仰,出访高丽的路允迪又汇报了海上遇险转危为安的亲身经历,奏请敕封, 因此宋徽宗对妈祖封号,赐匾“顺济”于莆田圣墩庙,这是对妈祖的首次封号。妈祖信仰获得朝廷的承认,对民间信仰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。

  妈祖传播与胶东半岛妈祖的盛行

  产生于航海的妈祖信仰,随着中国航海者的活动向四方传播,成为海内外华人社会特有的和 普遍接受的航海文明。 “有海水处有华人,华人到处有妈祖。 ”从宋、元、明、清至今,妈祖逐渐成为 中国人的共同信仰之一。

  北宋年间,海运业繁荣昌盛。沙门岛(今庙岛) 是海船必经之地,过往的船只在此停泊、候风。福建船员尊崇妈祖,在岛上建妈祖祠供奉。宋宣和四年(1122),沙门岛佛院落成,福建人在佛院内 供奉妈祖,改为妈祖庙,成为北方地区第一座妈祖庙。同年,蓬莱阁西面建起一座妈祖庙,后称天后圣母庙。蓬莱、庙岛一带成为妈祖信仰在北方传播的先行者,也是胶东半岛妈祖文化的源头。 本文中胶东半岛地区指除青岛市外的烟、威地区。

  元代海运航线扩展,漕运改为海路,为妈祖信仰的传播奠定了基础。因助漕运,妈祖信仰为 元蒙中央王朝所认可,影响迅速扩大。因北方经济落后,朝廷所需物资多由南方供应,经漕运进 京。故开辟了从刘家港出海,经沙门岛到大沽口的漕运航线。沙门岛是元代海运的必经之地,船 只均在此锚泊,商客、船工云集于此,妈祖庙的香火日盛。元天历二年(1329),朝廷遣使到沙门岛妈祖庙致祭,并御赐匾 额,沙门岛妈祖庙的核心地位得到官方认可。 妈祖信仰迅速向周围地 区传播,胶东半岛地区的妈祖信仰进入快速发展阶段。

  明、清两朝为妈祖信仰和妈祖文化在胶东半岛大发展时期。明崇 祯元年(1628),皇帝下 旨扩建沙门岛妈祖庙, 并赐庙额匾“显应宫”。 显应宫被朝廷确立为官 庙,沙门岛因此更名为 庙岛。官方此举大力推 动了妈祖信仰的发展。清代,康熙二十三年 (1684)妈祖被晋封为“天后”,并诏令天下“四时 致祭”,妈祖地位达到顶峰。康熙五十八年(1719), 妈祖被列入清朝地方的最高祭祀,规定地方官员必须主持春秋二祭,行三跪九叩礼,并被列入国 家祀典。清朝从官方制度上进一步推动了妈祖信仰的发展。

  清朝中期,庙岛群岛成为北方航运中心,各类船只均以此为海运中转站和集散地。伴随着航 海业的发达,妈祖信仰在胶东半岛地区得到极大发展。在明清时期重修了前朝的妈祖庙,新建了 大批妈祖庙,妈祖庙遍布胶东各地。因各地闽商均奉祀妈祖,信之笃深,又拥有雄厚财力,成为兴 建妈祖庙的有力推动者。妈祖地位的提升,祭祀制度的确立,妈祖庙的增多,使胶东半岛地区的 妈祖信仰在明清昌盛不衰。





本文源于互联网或妈祖弟子编辑整理发布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