妈祖动态

汀江绝响:妈祖“清河祭祀”

来源:网络收集    编辑发布:妈祖弟子

  “清河祭祀”是清末至民国年间汀州客家人祭祀妈祖的仪式之一,它与我国各地祭祀妈祖的方式不同,为汀州所独创。“清河祭祀”不是在天后宫内举行,也不是在城乡巡游,而是在汀江上举行,这种祭祀方式成为历史绝响。

  为什么汀州客家人会选择在汀江河上祭祀妈祖?其实这与汀江航运息息相关。自从宋代开通汀州至潮州的商业船运以来,汀江成为闽粤赣边重要水上运输线,是汀州客家的黄金水道。但是,由于汀江滩多水险,民间盛传汀江有九九八十一滩,著名的大姑滩、穿针滩、折滩等都是汀江恶滩,令艄公们望而生畏。大姑滩高低落差近3米,行船至此,船头随江水直冲而下,惊险至极,有民谚曰:“船到大姑滩,如过鬼门关”;穿针滩,水道窄细,仅够一条木船通过,犹如穿针一般,须格外小心;折滩,河道弯多曲折,一不留意船头就会撞上江岸,行船至此,步步惊心。在以上这些险滩,历史上都发生过舟毁人亡的事故。其情其景,正如汀籍进士康咏《汀江舟中》所吟,“三百滩头风浪恶”。

  为何汀州会举行“清河祭祀”?据传,由于汀江屡出行船事故,清末年间,汀州商户们联名举荐时在北京任内阁中书的康咏,去莆田湄洲湾妈祖庙致祭,希望借助康咏的声誉,祈求妈祖庇护汀江航行安全。康咏背负着汀州百姓的期盼,去莆田湄洲致祭。返汀后,他与汀州城的商户们商量,计划筹办一场酬谢妈祖的祭祀活动。康咏提出既然是祈求汀江平安,索性就将祭祀活动搬到汀江上举行,恭请妈祖巡江,并命名为“清河祭祀”。所谓“清河”,即通过妈祖的巡江,祈求清除汀江一切影响行船安全的障碍和凶煞,求得河清海晏、舟楫平安。于是,在穿城而过的客家母亲河汀江上,举行了旷古未有的汀州妈祖“清河祭祀”,成为汀州客家独一无二的妈祖祭祀形式。

  “清河祭祀”是由汀州城内的纸行、米行等商人牵头筹资举办。汀州的纸行、米行是汀江船运大户,每年都有大量汀州土纸和粮食等船运到广东潮州,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售到海外。汀江航道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商业利益,所以,他们也特别乐意出资参与“清河祭祀”活动。

  “清河祭祀”并不是每年都举行,也没有固定的日子。一般来说每当汀州纸行、米行等老板们生意兴隆,赢利较多的年份,他们就会拿出赢利中的一部分钱来组织“清河祭祀”活动。大约每3—4年举行一次,祭祀的时间都在上半年的五月前后。

  “清河祭祀”虽说在汀江上举行,没有陆地上长长的游神队伍和龙灯、船灯等民俗表演,但是也安排得非常庄重,一丝不苟。在汀州天后宫大门外的太平桥汀江码头,四条大木船一字排开,船体布置得花团锦簇,喜气洋洋。第一条大船上安放高脚灯笼和矮脚灯笼各一对,灯笼上书“天上圣母”四个大字,八面大旗在船头两边迎风招展,民乐鼓手稳坐船中心,吹吹打打,锣鼓喧天;第二条大船上,高高竖起书有“天上圣母”的黄色大旗一面,“回避”、“肃静”的司牌各两副,妈祖神像被稳稳地安放在船的正中位置,显得格外庄严肃穆;第三条大船上安放案几,案几上摆设烛台、香炉,红烛高烧、香烟袅袅。香案后面是四把“黄凉伞”以及全套十番锣鼓、器乐;第四条大船上是全副妈祖娘娘的“銮驾”,后面是两把掌扇和执事两人。四条大船停在江心,八个艄公身穿大红褂子,分立船头和船尾,手握竹篙,整装待命。

  “清河祭祀”时间一到,岸上土铳对天鸣放,炮声震天。八个艄公挥动竹篙,四艘大船启动,浩浩荡荡由太平桥向汀城而来。船上丝竹管乐,动听悦耳;十番锣鼓,热闹喧天;风吹旗幡,猎猎作响;场面壮观,引人入胜。汀州城里万人空巷,百姓们都涌到汀江边上观看这一独特的妈祖祭祀活动。沿江各家各户都摆着香案迎接,鞭炮声不绝于耳。男男女女、老老少少都争相瞻仰天上圣母的慈容,景仰崇敬之情溢于言表。“清河祭祀”的路线是从太平桥开始起航至麻潭岭背游绳渡止。回归路线从游绳渡经麻潭岭、曾溪背、车子关、惠吉门、五通桥、半片街、水东桥至跳石桥止。“清河祭祀”这一独具汀州客家特色的妈祖祭祀奇观,被传为佳话。



本文源于互联网或妈祖弟子编辑整理发布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删除!